太阳表面温度5500度,都把地球晒热了,为什么日地之间却冷冰冰?
作者:探索 来源:热点 浏览: 【大 中 小】 发布时间:2025-02-23 15:16:19 评论数:
阳光是太阳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按照目前的主流理论,我们知道,表面把地冰6500万年前 ,温度有一次小行星撞地球导致了恐龙的度都地灭绝。但实际上 ,球晒恐龙不是什日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那一刻就灭绝了。而是冷冰持续了很久,这是太阳因为,小行星撞击地球激起了大量的表面把地冰烟尘,遮蔽了阳光,温度没有了阳光,度都地植物无法光合作用 ,球晒植物数量大量减少 ,什日生物能获取的冷冰能量大量减少,导致许多大型食草恐龙灭绝,太阳由于能量大幅度减少 ,食肉恐龙也就灭绝了 。
由此可见 ,阳光对于地球生命的重要性。地球表面的主要能量来源都来自于太阳 。但不知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 ?太阳内核达到了1500万度 ,表面达到了5500度,阳光可以把地球晒热,但偏偏日地之间的宇宙空间却是接近于绝对零度的 ,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
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。太阳核聚变反应不知道你想过没有,太空中明明没有氧气,为什么太阳还可以持续的燃烧 ?实际上,太阳的燃烧不同于我们在地球上的燃烧。太阳的燃烧说白了是“压出来的” 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是因为在宇宙中质量是决定一个天体的关键因素,质量达到太阳质量8%以上的天体大概率就会形成一颗恒星 ,小于这个质量的 ,基本上只能是一颗行星。而恒星一般质量都十分巨大,就拿太阳来说 ,太阳的质量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.86%以上 。
质量越大,引力就越大。太阳在引力的作用下,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 ,这就使得太阳内部的物质状态成为了等离子态,所谓的等离子态是指原子中的电子获得了足够大的能量 ,摆脱了原子核的束缚 ,开始自由移动。因此,太阳内部其实是一堆原子核、电子 、光子到处乱串。
这时候原子核和原子核就有可能发生合并 ,也就是核聚变反应。不过,这里其实还存在这个问题 ,那就是原子核是带正电的,同种电荷相斥 。因此,想要让两个原子核发生核聚变,实际上是需要克服静电斥力的。
说白了就是需要足够大的能量,但是太阳的温度其实不足以点燃氢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。我们都知道氢弹也是利用氢原子核的核聚变 ,但要点燃一颗氢弹至少需要1亿度。而太阳内核的温度只有1500万度,这是远远低于反应条件的 。
不过好在 ,在微观世界中存在着一种量子隧穿效应 ,意思是说,即使是没有输入足够大的能量 ,这个反应也是可能发生的,只不过概率极其低,对于一对氢原子核而言 ,大概需要十亿年才能发生一次反应。
不仅如此,只是依靠量子隧穿效应也是不够的 ,在这个反应中第一步就需要让两个参与反应的氢原子核,说白了就是质子,一个变成中子,这其实是需要弱相互作用参与的 ,而这个反应也是小概率事件。但是太阳由于足够大 ,即使再小的概率能够促使反应发生。但是由于这两个原因,导致太阳不会像氢弹那样一下子全炸了 。
而是非常缓慢地进行氢原子核的核聚变反应,能量也是逐渐释放出来 。而整个过程其实分为三个阶段 ,最终反应前后会损失一部分质量 ,这部分质量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,每产生3个光子,就会伴随着2个中微子的产生 。简而言之,就是4个氢原子核核聚变,产生了氦-4原子核,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。
太阳的能量就是来自于这个核聚变反应 。这些能量会向四周扩散 ,体量十分巨大 。如果把太阳单位时间内的总辐射量比喻成钱,那太阳大概往太空中撒了70万亿人民币,但地球接到的也就是3万块左右,而被人类用上的也就是三块左右 。那太阳释放的能量如此巨大,为什么日地之间的太空还是接近于绝对零度呢?日地之间的太空为什么如何寒冷?要了解这个问题,我们就得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温度 ?从经典物理学出发,我们从微观世界来理解温度 ,就能够搞懂这个问题。温度的微观解释是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。我们都知道 ,物质都是由粒子构成 ,但粒子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动的,而是到处乱晃的 。当这些粒子热运动的越剧烈,温度越高;粒子的热运动越不剧烈 ,温度就越低 。这里其实涉及到统计学的问题。那其实是基于整体定义的问题 ,所以 ,我们用的是粒子的平均动能来描述 。平均动能越高,温度越高,平均动能越小,温度就越低 。
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 ,统计是建立在足够的粒子数之上的 ,而如今的宇宙密度极其低,这个程度大概是一立方米当中只有不到一个氢原子的水平(近似) 。这样低的密度,根本体现不出温度来,而当太阳发出的光子在宇宙传播时